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五大措施
1、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蛋白电泳显示IgG、IgA及IgM增多。C反应蛋白活动期可升高。
2、一般都有轻度至中度贫血,为正细胞正煞费苦心素性贫血,如伴有缺铁,则可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在活动期可略有增高,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症与 疾病 的活动相关。多数病例的红细胞沉降率在活动性病变中常增高,可为 疾病 活动的指标。血清铁、铁结合蛋白的水平常减低
3、X线检查: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
4、关节腔穿刺可得不透明草黄色渗出液,其中中性粒细胞可达1万~5万/mm3或更高,细菌培养阴性。 疾病 活动可见白细胞浆中含有类风湿因子和IgG补体复合物形成包涵体吞噬细胞,称类风湿细胞(regocyte)。渗出液中初体的相对浓度(与蛋白质含量相比较)降低,RF阳性。
5、类风湿因子及其它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包括IgG型RF、IgM型RF、IgA型RF,和IgE型RF等类型。目前临床多限于检测IgM-RF,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聚苯乙烯微粒乳胶凝集试验(LAT)和羊红细胞凝集试验(SCAT),这两种方法对IgM-RF特异性较大,敏感性较高,重复性好,检测IgM-RF在成年RA患者 3/4阳性。IgM-RF高滴度阳性病人,病变活动重,病情进展快,不易缓解,预后较差,且有比较严重的关节外表现。
近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协同核抗原抗体(抗RANA抗体)的阳性率(93%~95%),明显高于其他各种类型关节炎的患者(约19%0)及健康人(约16%),可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项有力证据。
此外正常人接种或输血后亦可出现暂时性RF(+)。RA患者亲属亦可发现RF阳性。正常人尤其是高龄才可有5%呈阳性,故RF阳性,不一定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结合临床仍为诊断RA的重要辅助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的依据
要想正确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般需要通过患者的症状来进行先期判断。多区域关节炎:3个或3个以上区域(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等)出现关节炎,且同时有软组织肿胀、积液或疼痛。晨僵:晨起时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或以上)。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及疼痛(6周或以上)。类风湿结节:医生能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对称),病程6周或以上。
1、类风湿因子阳性。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2、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3、晨僵是主要的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至少一个关节肿胀。
4、对称性关节肿胀,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5、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