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病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防治: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注意通风,居家和教室每天通风半小时到一小时;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注意咳嗽礼仪;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
预防:除注意空气流通外,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后全部疹退为止,对有接触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疫苗。
4、手足口病:患者有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病后1—2天,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患者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痛不痒。
预防: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注意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提高机体抵抗力。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患者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是人。急性期患者是传染源,患者在出疹前6天至出疹后3天有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几乎全部发病,发病的潜伏期为9~12天。
预防:(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患者至出疹5天。(2)增强免疫力,可肌注丙种球蛋白或麻疹疫苗。(3)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预防: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对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处理疫区,就地扑灭疫情。传染病流行时,在政府部门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卫生医药人员参加防治工作,积极抢救、治疗病人。疾控部门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划定疫区范围,采取封锁、检疫、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措施,并要做好毗邻地区的联防工作,迅速扑灭疫情。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时,各级疾控部门可根据疫情处理的需要,报请当地行政机关,经批准后由有关部门协同采取下列部分或全部紧急措施:
1、限制或暂停集市、集会或集体活动。
2、禁止运输散布传染病的货物、行李和动物。
3、禁止采购和出售传播病原体的饮食物,必要时可予销毁。
4、限期扑杀染疫动物。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措施
首先,要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五要”、“七不要”。
“五要”即要按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饭前、便后洗手;要勤洗澡洗衣服;要勤剪指甲勤理发。
“七不要”即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物;不吸烟吸毒;不喝生水;不食不洁食品;不用公共毛巾和未消毒的水杯、碗筷。
1、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穿堂风,以免着凉。
2、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大型超市、麦当劳、肯德基店、游乐场所、影剧院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擦手毛巾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洁净。咳嗽礼仪:打喷嚏、咳嗽时不要对着人,要用纸巾等遮住口鼻,如果没有纸巾类,则使用衣袖掩住口鼻,不要直接用手接触,如有接触立即洗手。
4、尽量不要沿街大排档及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小餐馆用餐。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家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6、不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小学生每天有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
7、合理膳食,营养平衡,适量喝水,保证每日蔬菜水果量,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8、加强锻炼,可快步走或散步,每天保证有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周至少三天。
9、当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有必要可以接种疫苗,但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0、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去。
11、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房间通风,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12、学校要做好晨检工作,如有发现生病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原则上是回家休息,积极治疗,过了传染期才能返校读书,以免传染病的蔓延。
13、病愈的学生要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院感科 孙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