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屈戌关节。站立时全身重量都压在踝关节上,行走时的负荷约为体重的5倍。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跃活动,都要依靠踝关节的背身、跖屈运动。当发生踝关节的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时,不恰当的治疗,都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踝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如果治疗中关节面对为不良,踝穴间隙变化,都会引起负重疼痛或关节不稳定,松动或运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患者造成迁延不愈的病痛,影响生活质量。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月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3.9%,尤其是青壮年人群最为常见。
踝部骨折的分型
力学分型:
旋后内收型;足旋后位,距骨强力内收,踝关节外侧受牵拉,内侧受挤压所致,可分Ⅰ。Ⅱ。。
旋后外旋型;足旋后位,距骨以内侧为轴强力外旋,冲击外踝使之向后外方脱位所致,可分Ⅰ。Ⅱ。Ⅲ。。
旋前外展型;受伤时足旋前位,距骨强力外展或外翻,踝内侧结构受到强力牵拉,外踝受挤压所致,可分Ⅰ。Ⅱ。Ⅲ。。
旋前外旋型;足旋前位,距骨以外侧为轴强力外旋,踝内侧受牵拉所致,可分Ⅰ。Ⅱ。Ⅲ。Ⅳ。。
垂直压缩型;高处跌落等垂直暴力所致,可分为背伸和跖屈两型,表现为前缘或后缘的压缩性骨折,单纯的垂直位胫骨下端粉碎性骨折为胫骨远端Pillon骨折。
手术分型:
AO分型;1、A型,主要为旋后应力引起,外踝骨折低于胫距关节水平,外踝为撕脱骨折或韧带损伤,有的可合并内踝斜行骨折。2、B型,为强力外旋引起,外踝为斜形骨折,骨折线在胫腓联合水平,约一半发生下胫腓关节损伤,并可同时合并后踝、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3、C型,分C1和C2型,C1为外展应力引起,腓骨骨折高于下胫腓联合水平;C2为外展和外旋应力联合作用引起,腓骨为高位骨折。两型可同时合并后、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
按AO学派观点,除A型外,B、C型都需手术治疗。
临床广泛常用分型(Ashurst和Bromer分类):
1、 内翻型(内收);足强力内翻所致,如高处跌落,足外缘着地,或行走在不平道路上,足突然内翻致伤等。可分Ⅲ。;Ⅰ。单纯内踝骨折。Ⅱ。内外踝双骨折。Ⅲ。内外踝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2、 外翻型(外旋);足强力外展受伤引起,如高处跌落,足内侧着地,或行走中踏入凹地,身体向外侧倾倒致伤。亦可分Ⅲ。;Ⅰ。单纯内踝撕脱骨折,多不移位。Ⅱ。内外踝双骨折。如内踝骨折同时下胫腓韧带断裂,可发生腓骨下端分离,并造成腓骨下1/3或中1/3骨折时,称为Dupuytren骨折。
3、 外旋型骨折;小腿不动而足强力外旋或足不动而小腿强力内转时发生,腓骨下端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面呈矢状位。也可分为Ⅲ。;Ⅰ。骨折移位较少。Ⅱ。发生内侧韧带断裂或内踝撕脱骨折。Ⅲ。暴力强大,造成三踝骨折。
4、 纵向挤压骨折;高处坠落导致。
5、 直接暴力骨折;如重物砸压、车辆碾压伤等,多为粉碎性骨折,多有软组织开放损伤或合并足部外伤。
凡严重外伤,发生三踝骨折时,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并发生显著脱位,称为Pott骨折,有的还同时合并神经、血管、肌腱、韧带及关节囊损伤。
临床表现及诊断
局部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时,首先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显示的骨折类型,分析损伤机制,不同方向的暴力,可发生同样的骨折,但整复和固定方法不尽相同。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承受的体重大于髋、膝关节,且接近地面,其承重应力无法得到缓冲,故其治疗较其他部位骨折要求更高。踝关节骨折解剖复位的重要性被更多人认可,关节面稍有不平或踝穴稍有增宽,都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只有精确复位,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保守治疗,须逆损伤机制整复骨折,石膏外固定6-8周,可在免负荷支具保护下行走。对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骨折,负重应在8周以后,避免影响下胫腓联合的愈合。
手术治疗的原则
1、踝穴解剖对位。
2、坚强内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3、彻底清理关节腔内碎骨片。4、如决定手术应及早实施,避免多次手法复位,以免影响手术中关节面的复位。
3、手术可选用接骨板、螺丝钉、空心钉、可吸收螺丝钉、克氏针、钢丝等材料,医生应根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手术经验和熟练程度选用内固定器材。
患者热点关注HOT SP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