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影响,我国慢性便秘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医学上认为,便秘是一种基于症状的疾病,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需要手法辅助排便。一般病程超过6个月就算是慢性便秘了。
慢性便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种族和性别人群中,但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可能更为常见。一项对我国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成年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高达22%。从性别上看,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4.5。同时,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
从临床数据看,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便秘患者约占门诊量的11%,而到了冬天,便秘患者会增加到约20%。冬天便秘患者数量增多主要是因为:空气干燥使人体更易失去水分;节假日多,人们习惯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运动减少,引起身体代谢变慢等。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根据病因分为功能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大部分患者属于功能性便秘,膳食、体力活动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某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该病。此外,年龄增加、滥用泻剂、盆底手术、妊娠期女性、合并代谢综合征等因素也会增加便秘的发生。
慢性便秘是一种多发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相当,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及经济等多方面的负担。它可引起直肠肛门疾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痤疮、色斑等皮肤问题。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口臭、易疲劳等问题。
针对慢性便秘应有分级诊治的意识,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诊断、分层治疗。
首先,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膳食、多喝水、多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饮食上要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量,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克,每日至少饮水1.5~2升,少吃甜食,忌辛辣及烟酒。适度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个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其次,要放松心情,必要时介入心理治疗。患者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对缓解便秘的重要性,如果因为便秘出现心理障碍、睡眠障碍,要咨询医生,接受心理指导以及药物治疗。
最后,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选用通便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症状、安全性、药物依赖性,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当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且经过一段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立即咨询预约专家>> 编辑: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