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就医,医生说没啥毛病。
查胃镜,结果显示没问题。
做 CT,一切都很正常。
我都这么严重了,怎么会没病!总不能是我脑子坏了吧!
先别急。
其实,这些都是消化不良的表现,而反复检查不见异常,是因为这种消化不良并非源于某种器质性的疾病,医学上把它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它可能占到了所有消化不良人群的一半以上。
其实,你真的病了
如果你没有溃疡、肿瘤,但就是有吃完饭肚子胀、吃一点儿就胀、肚子不舒服、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且至少持续 6 个月以上,那么就可以说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了。
这些年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理也在被逐渐揭开,医生也觉得这是一种病,需要正规的诊断和治疗。
举两个常见的例子,有的人吃饭吃得很少就开始感觉胃胀、恶心等不舒服,平时胃口很好,这会儿却一点儿都吃不下了;有的人会有上腹痛或者烧心的感觉,但是疼痛又是一阵一阵的,和吃饭没啥关系。
以上两种情况就代表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种类型:餐后饱胀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为什么得病的是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具体发病机制和大多数疾病是一样的——「机制不详」,但医学界一直在努力探究一些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比较认可的发病原因包括胃肠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饮食和生活习惯等,而实际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往往是这几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后发生的。
比如,一个人胃肠动力不足,又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平时的饮食习惯又不健康,还整天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那么这个人就很有可能会得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镜能不能不做?
不能。在消化科医生中间,有一句口耳相传的名言:「发现一个早癌,挽救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
所以,一旦胃肠道出问题了,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等,首先还是要考虑那些常见的、看得见的器质性疾病,比如萎缩性胃炎、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当这些都被排除掉以后,才能够诊断某个患者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果只是因为害怕恶心等就不做胃镜了,一旦漏诊了什么疾病,带来的后果可比胃镜检查时所承受的痛苦要大太多。如果真的很怕,可以告诉医生你要选择做无痛胃镜,睡一觉的事儿!
如果是这个病,到底该怎么治?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就算治疗期间有所好转,也十分容易反复,所以一定要做好攻坚战的准备,不能症状一好转就停药(血的教训……)。1. 饮食调整
最简单也是对大部分人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吃什么?
米饭、面包、酸奶、苹果等都有助于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平时可以多吃点儿;而刺激、辛辣性食物、碳酸饮料、酒精、浓茶等则可能会加重消化不良,要少吃。
怎么吃?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也是有讲究的。
吃饭不规律、吃得太快等,都会加重消化不良的情况,所以看在自己已经病了的份儿上,每天三餐规律吃,细嚼慢咽吃得香。
这里再给大家推荐另外一种进食方式:每天吃少量的低脂餐,分 6 次,也就是每次只吃一点点,但可以吃好几次,而这些食物最好是不油腻的低脂食物。
2. 药物治疗
关于吃药,这里不便说太多,因为都是些处方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质子泵抑制剂(PPI)类:包括胃肠病最常用的、抑制过多的胃酸分泌的 PPI 类药物是首选治疗;
- 促动力药:这一类治疗也是有效的,我国常用的有多潘立酮、伊托必利和莫沙必利等;
- 抗焦虑药:有些患者的精神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时候医生还会添加一些抗焦虑抑郁的药物,不过其应用尚有争议;
- 治疗幽门螺杆菌:对于确定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如果正规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仍然不缓解,也可以尝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根除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应用相应的几种药物,而且要坚持足量的疗程。否则极有可能引起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再想治就更困难了。
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会严重影响患(chi)者(huo)的生活质量。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自己的焦虑和紧张,必要时结合适当的药物治疗,我们是完全可以远离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