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治疗是上世纪末肝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新世纪肝癌临床治疗的发展趋势,它具有疗效确切、方式简单、患者轻松、预后较好的特点,被广大临床医师所欢迎。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提出关于局部治疗的疑问,如局部治疗是否指只治疗肿瘤的局部?与手术切除相比,这种疗法效果是不是要大打折扣?这些都是肝癌患者及家属最常产生的疑虑。其实,这是由于患者对局部治疗的概念产生的误解,也正因为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技术的推广。今天就上面这些问题为大家做详细介绍。
局部治疗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大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只针对肝癌患者癌灶进行局部治疗,对正常肝脏组织影响不大,不像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对癌灶治疗的同时,对肝脏功能也有较大的影响;二是指在实施局部治疗的过程中,基本不对全身进行有直接影响的操作或用药,如全身麻醉等,因此可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肝癌患者实施局部治疗,有百益而无一害。
如何实现肝癌的局部治疗?
之所以能对肝癌进行局部治疗,这首先得益于肝脏理想的位置。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大头朝外,右肋部的一大片皮肤与肝脏只是“一墙之隔”。这样的位置,在运用射频消融微创技术治疗肝癌时医生通过穿刺的方式能够很容易地进到肝脏,在CT或B超的引导下找到癌灶部位实现靶向性消融。因此,光有理想的位置是不够的,两项里程碑式的诊疗技术孕育了肝癌局部治疗的概念,那就是早期诊断技术的出现(如肝脏CT、核磁共振)和超声技术的应用。前者让人们有能力发现小肝癌,后者能够帮助医生对肝癌病灶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就如同医生长了一双透视眼。
肝癌局部治疗的代表作——射频消融微创技术
一般认为外科切除是肝癌的根治方法,但手术切除率一直很低。对不能手术的病人常采用TACE及PEI进行治疗,但效果常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其常需要多次治疗从而导致肝功能损伤加重,对于少血供的病灶TACE治疗效果不佳。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肿瘤于1995年由意大利的Rossi率先应用于临床,是当今最新的肝肿瘤导向治疗方法之一,许多临床资料证明:对于治疗肝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进入组织的电极发出射频波,使组织内的分子相互撞击摩擦,产生热能,使组织细胞凝固坏死,同时,肿瘤组织对热的耐受远低于正常肝组织,所以肿瘤组织坏死较完全,肝组织得到相应保护。这种手术可以达到使患者长期无肿瘤生存,实现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并且由于射频是微创治疗,可随肿瘤反复发作进行再治疗。这项技术自2000年由国外引入开展运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经过10余年的实践证实,射频消融为不能手术切除的临床治疗困难的肝肿瘤患者提供了很有效的局部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的途径
(1)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对于早期肝癌,肿瘤较小(<3cm)且位于肝脏周边的病人可选择经皮射频消融的方法,肝脏转移肿瘤数目较少的病人也可选择。
(2)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腹腔镜射频治疗同时应用腹腔镜超声,其清晰度优于经腹超声,能够更好的判断肿瘤的大小、数目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同时,腹腔镜下也可判断腹腔内其它脏器的情况,对于判断腹膜转移具有很好的效果,腹腔镜超声引导下穿刺的部位更加准确,对于稍大一些的肿瘤(4cm左右)以及位置靠近大血管的肿瘤定位优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治疗。
(3)术中射频治疗:主要适用于较大的肿瘤(>5cm),多发肿瘤,肿瘤与大血管关系密切以及因腹腔手术后造成腹腔粘连而不适于腹腔镜下射频治疗的病人。术中应用射频治疗可在切除较大病灶的同时处理不同位置的较小病灶,避免了都行手术切除可能引起的术后肝功能衰竭,对于肠道肿瘤肝脏转移的病人可在行肠道手术时同时处理肝脏转移病灶,术中定位更加准确。。
射频消融微创技术治疗肝癌的发展
临床证明对5厘米以下肝癌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达到了95.1%;对治疗5厘米以上射频消融技术可消融肿瘤最大直径为16厘米,这类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96.9%。3年生存率达到了85.1%。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不仅有生存率高的特点,还能实现预测控制治疗范围,监测热场的温度,被誉21世纪治疗肝癌最具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
我院普外科已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下肝癌射频消融术,手术仅用时60分钟左右,术后3~4天即可顺利恢复出院。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创伤小、疗程短、疗效快、并发症少、肝功能损伤小的肝癌治疗方法,为肝癌患者带来了微创治疗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