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院介绍 > 医院文化 >

电话咨询

修身敬业善当下 为民立德致恒远 ——潍坊市市立医院立院宗旨之为民立德

  医院文化篇
 编者按: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通俗的说,良医为人处世,不为自己崇高的名望而骄傲,不计较私利的得失,这就是立德;挽救天地所创造化育的患者生命,使危重之病迅速痊愈,这就是立功;阐发医学深奥精微的道理,撰写医药著作(聿,助词,无义),这就是立言。三者又有位次之分,最高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才是立言。作为一名良医,其品德行为是否够得上这三条标准呢?
 
   医德医风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医德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医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人类自有医药开始,历代名家无一不是把医德修为放在首要。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是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医院管理中教育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抓好的极为根本的一环。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医德医疗卫生工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它包括医学科学的建设和医学伦理思想的建设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认为治病只靠业务技术而忽视医德作用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医家所以能博得广大病人和社会的欢迎,都是同他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密切相联的。医务人员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医德和精神文明,并且把它看作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中国是一个从来都不缺乏自豪元素的国度,比如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医学(以下简称中医),然而,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色彩的医德!它随中医独特的诊疗艺术一起传承至今。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老子·德道经》:“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古称医生为“国手”,亦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典故。揣度先圣之意,皆以道德为尊,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济世活人。

  仁爱为怀,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医生是一个介于宗教与现实职业之间的一种职业。佛教有四个字:慈悲喜舍,“悲”即悲悯,指对弱者和患者的怜悯爱护,这正是医生和护士应该具备的。所以,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不一定要时时刻刻有,但它应该是支撑你的东西。一个好的医生最重要的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我国外科之父,医德风范终身奖获得者裘法祖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做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要经常想到,医生是做人的工作,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医德医风建设上,应时刻注意以优秀人物的典型事例教育医务人员,引导他们树立仁爱意识,规范他们的言行,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让他们意识到“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从内心深处,敬畏生命,关爱患者。

  精勤不倦,提高医术医技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指出了医学不仅是一门仁爱之学,还是一门“精微”的科学。一名好医师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需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医者需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清人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他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叶天士更是入木三分地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并在临终时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读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叶天士的这番话可谓是一语警天,当为医者谨记借鉴。

  医生若没有精湛的医术,即便有治病救人之意,也会救治乏术,所以,医生的本色在为学时就要“用心精微”、“精勤不倦”,立志为民济世,博览医书,专心勤奋,孜孜不倦,以求医术做到“精微”,全身心地救死扶伤,去伪存真,为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积极促进力量。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疾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使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适时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沟通已成为医患纠纷中患者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对各种医疗纠纷案进行调查发现,因医生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源于医生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与至亲又有多少差别呢?试想,如果我们的医患关系升华为“至亲”关系,那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是件难事吗?虽然造成如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一些作风确实亟需转变,要树立“服务型”理念,不要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拉远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当患者拥有合法的“知情同意权”后,沟通能留给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的时间去平衡和选择。医务人员只有经常换位思考,除关注疾病本身,还需关注患者的体验和意愿上,适时和患者沟通,把握好沟通时间,注意沟通内容,掌握沟通方式与技巧,在问诊时、在查房时、在检查时、在手术前后等,总之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牢记充分沟通宜顺不宜急、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方能取得患者的配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摩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贵义贱利 救民病苦
 
  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医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深刻的影响。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代名医费伯雄亦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之父母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我之妻子儿女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此外,许多医家还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如扁鹊活虢国太子而不受金帛绘彩之赠;明代医家范彬遇到贫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累积数千金之多等等,都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即医生要戒贪除欲,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加强自身的教育、管理、监督,严格组织纪律,弘扬以德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勤奋工作,无私奉献,自觉抵制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拒收“红包”、回扣、提成,用我们的行动捍卫医者的尊严。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写到“为病家谋利益是作为医生的最高准则”,强调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认为“医学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在科学中是最人道的”。弘扬“以人为本”的医学文化理念,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以自己的工作为荣,珍惜岗位,做到我的岗位您放心,不以施恩者自居,时刻牢记白衣天使的职责,救死扶伤,做好患者身体健康的维护者和保障者,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尊敬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处处维护专业所具有的基本要求,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力量都投入到专业活动中去,使专业充满生命力。医学的生命在于维护他人的健康,在于行动。尊重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竭力不给自己的职业丢脸,而用自己的行为替它继续增添光彩,是一种巨大的自我激励力量。

  清代名医徐大椿说:“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一些所谓“名医”置患者生死与其家属利益于不顾,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误病害人之实!我们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谦虚自省、人不知而不愠的医德,而且要具备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的医德!人生追求的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其中立言需要天赋;立功需要机缘巧合;立德很简单,只需要天天做……

广宣办 禚梦奇  

立即咨询预约专家>>
分享到
非常赞6999
问专家
 相关热文章 95%的患者还看了以下

患者热点关注HOT SPOTS

鲁公网安备 37070202000119号

鲁ICP备16020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