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提早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能够让人远离心肌梗死、卒中等疾病。最近我国专家发布了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有不少值得大家关注的信息。
相同的血脂异常风险未必相同
新指南对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做了重大更新,对缺血性心血管病极高危人群提出更严格的控制目标。《指南》强调要根据个体心血管发病危险决定治疗措施;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作为血脂异常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强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高危以上人群长期药物调脂治疗的重要性。《指南》提出通过定时血脂检测,早期发现高胆固醇患者;从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和规范诊疗入手,努力提高人群血脂异常防治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简单来说,《指南》告诉我们,同样的血脂异常指标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险,所以单独看某一个血脂指标还不够,医生会根据更多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疾病史等综合判断每个人该怎样应对血脂异常。在治疗中,吃药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比如低油、低盐饮食,增加运动量等。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种最佳成本、效益比和风险、获益比的治疗措施。
中青年人群应关注余生危险
新指南中,中青年血脂异常人群应关注的余生危险是个挺新鲜的概念。指南提出,对年龄低于55岁人群应关注心血管病余生危险。通常对于血脂异常的人,医生会根据多个指标将患者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而后再选择治疗方案。有些研究发现,在低于55岁的血脂异常中危患者中,有些人在未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比其他人高,即他们血脂异常的余生危险高。因此这些人虽然是中危,也应该进行早期干预。
谁会是余生风险高的人呢?
指南提示,低于55岁,经判断ASCVD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的人群,如果具有以下任意两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其余生危险为高危。1.收缩压≥16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00毫米汞柱;2.非-HDL-C≥5.2毫摩尔每升;3. HDL-C<1.0毫摩尔每升;4.体重指数≥28;5.吸烟。
优先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血脂检查中,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它们有好有坏,常常让人眼花缭乱。这次新指南似乎简化了我们看血脂的方法。新指南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这些致死致残性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所以,太多指标看不懂时,优先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努力让它达标最好。
检查血脂不都是“一年一次”
每年参加体检是大部分人了解血脂异常的途径。在新指南中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建议,有些人是需要更频繁检测血脂的。指南建议:
★20岁~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
★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查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个月~6个月检查1次血脂。
★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个小时内检查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包括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编辑:shasha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包括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